梦夏殇璃

意难平爱好者。

鲤鱼旗飞扬

一边写诗一边旅行:


阳历的五月五日是日本的男孩节,有男孩的家庭会悬挂鲤鱼旗来祝愿孩子们像鲤鱼一样健康成长、出人头地。每年男孩节前约一周时间,相模川上都会升起1200匹鲤鱼旗,并举行一系列节日活动。五彩的鲤鱼旗随风飘扬在河流上空,它们带着人们的希冀溯风而上,游向龙门。而与此类似,东京塔下也会悬挂333匹鲤鱼旗庆祝节日。




提到鲤鱼旗,大家脑海里都会想到日本电视里那些彩色的鲤鱼旗帜随风飘扬的场景。每年的阳历五月五日,也就是日本旧历的端午节,有男孩子的家里都会悬挂鲤鱼旗,而各地也会举行相应的节日庆典,来祝福男孩子们健康成长、前程灿烂。这一风俗始于江户时代,结合了中国的“鲤鱼跳龙门”传说。如今五月五日已经成为公休日,也就是日本的儿童节(又或是男孩节)。



中国自春秋以来即有以鲤鱼为祥瑞的习俗。孔子因孩子诞生时鲁昭公送来鲤鱼,便给儿子起名孔鲤;《诗经·陈风·衡门》云“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将鲤鱼与婚姻相联系。之后民间传说有“鲤鱼跃龙门”的说法,这一典故源于《三秦记》,“…每岁春季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后汉书•李廖传》注引为“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尾莫能上,上则为龙也。”其实这种崇鲤文化最初的源头应是来源于古人对于鲤鱼习性的观察与联想,比如鲤鱼的繁殖力强,成活率高,因此能引申到祈求人丁兴旺的习俗。当然,鲤鱼崇拜有很多种,在本文里不再引申。




崇鲤文化传入日本,与当地风俗融合,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鲤鱼旗文化。这一现象成型于江户时代,是当时端午节的风俗之一。在江户时期,悬挂彩幡的风俗由将军家传入民间,开始演变为由布、绸做的空心鲤鱼旗,由最早庆祝家族增添男丁,逐渐引申为祝福男孩子茁壮成长、奋发有为、长大后有所成就的寓意。与鲤鱼旗一起悬挂的五彩飘带则有除魔辟邪的意味,用来保佑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关鲤鱼旗悬挂习惯的改变大致如下:江户时代只是使用黑色的真鲤;到了明治时代一般都会悬挂一对鲤鱼,真鲤与红色的绯鲤;进入昭和时代,鲤鱼旗中增添了青色的子鲤,用来代表家里的男孩。当代的鲤鱼旗习俗又加入了绿色以及橘色的子鲤,这些华丽彩艳的鲤鱼旗代表了包含女孩子在内的整个家族。男孩节实际上也成为所有家庭的节日,并在明治改历后定为阳历的五月五日,最终被纳入法定假日。




如今,儿童节前一周左右的时间,各地都会悬挂鲤鱼旗并举办各种各样的庆典,这也成为五一期间来日本旅行一道别样的风景。在东京及其周边地区,比较有名的比如说东京塔下悬挂的333匹鲤鱼旗,以及神奈川县相模川上的鲤鱼旗祭。





去年五月初从维也纳回到日本,正逢儿童节前夕,于是从成田机场拖着行李箱就去了东京塔。塔下悬挂了333匹七彩鲤鱼旗。这天天气晴朗,却没有一丝微风,红橙黄绿蓝紫黑七色鲤鱼旗们静静垂在橘红色的铁塔下。仰头望去,青空下色彩斑斓。




今年的五一假期去了久闻其名的相模川。位于神奈川县的相模原市从1988年就开始举办大规模的鲤鱼旗祭,在河川沿岸悬挂1200匹色彩各异的鲤鱼旗。风中飞舞的彩色鲤鱼旗,与大地、河流和晴空一起组成了一首五月的风物诗。






五月初的阳光灿烂,杜鹃花开满了街道。我们从桥上走下,绕过一栋栋低矮的小楼,就到了挂满鲤鱼旗的江边。五条绳索横跨相模川,上面挂了密密麻麻的彩色鲤鱼。风时不时的吹来,鲤鱼旗的身姿千变万化,像极了在海里畅快游泳的鱼儿。





河边挤满了来游玩的人们,多是一家数口,在鲤鱼旗下分享节日的欢愉。小孩子们在河川上跑来跑去,小女孩跳着去够那些靠近地面的鲤鱼旗——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张照片,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姑娘蹦蹦跳跳走过一家老屋门前的鲤鱼旗,题注“妈妈,我也想要一个男孩子的鲤鱼旗。”如今,鲤鱼旗也不再是男孩子的专享,而是成为孩子们共同的节日。






沿河有临时搭起的小卖店,鳞次栉比,绵延不绝,当地居民在这里售卖各种日本节日食用的点心。






同许多人一样,买一些喜欢的食物,拎一罐啤酒,我和朋友们坐在河流边的台阶上,看着被风吹舞的鲤鱼旗。那些彩色的鱼儿,扭动着饱满的躯壳,似乎与风做着艰苦的抗争——它们被吹得四处摇摆,但又丝毫不能脱离风而存在。风对于旗就如同水对于鱼一样不可或缺,也正因为受用了这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鲤鱼旗才不得不忍受烈风中痛苦的挣扎、时时被弯折。如同命运带给一个人的考验,赋予了生命,却又让他的生活充满苦难与艰辛。只有承受了这些痛、驾驭了施痛的本源,才能御风前行,才能在人生的河流里,逆流而上,跨跃龙门,最终成为有所作为的人吧。











时间随着鲤鱼们奋勇前行不断流逝,不知不觉夕阳已洒下暖调的光,游人们也已渐渐稀少。我和朋友抖落身上的尘土,转身离开河岸。只是不知身后这千余匹鲤鱼最终又会有多少功成名就,一跃成龙呢?





评论

热度(60)